最近網上關注的焦點之一是勞務派遣方面的,各種說法褒貶不一,有人說企業降低了用人成本,無形中也剝奪了勞動者權益,最主要的是勞務派遣的員工享受不了正式員工的待遇,雖然新勞動法有同工同酬這條款,只是執行力缺乏自然效果不佳
到今年6月,李然在中石油控股的一家銀行已經工作了一年半,但至今還沒等到發獎金的時候,而她所在的系統,一名科級干部的半年獎就達9萬元。他們的差別僅僅是因為身份———李然是一名勞務派遣員工。
全國總工會提交給全國人大法工委的“國內勞務派遣調研報告”顯示,全國勞務派遣用工已經高達6000萬人。
勞務派遣“非正常繁榮”的矛頭直指實施不到5年的勞動合同法,因為其對勞務派遣的規定過于模糊。進行兩次執法大檢查后,全國人大常委會年內決定修訂勞動合同法,規范勞務派遣相關內容。
6月4日,國務院法制辦就安全生產法(修正案)(征求意見稿)公開征求意見。針對生產經營單位以勞務派遣形式用工的情況,意見稿明確提出,生產經營單位以勞務派遣形式用工的,被派遣勞動者與正式工將享受同等權利。這與實施四年多、最大爭議仍是勞務派遣的勞動合同法修訂方向暗合。
在人口紅利減少的情況下,招工難演繹得沸沸揚揚,單純的勞務派遣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,該退出舞臺了?偰脟H慣例說事的某些人,為什么不拿一些國家明令禁止的勞務派遣說事,因為勞務派遣安身立命的市場規律,用人單位、勞務派遣機構與派遣勞工之間的權責扭曲不清,很容易產生勞資糾紛,釀成治安隱患,而用人單位瘋狂而不受節制地減輕人事成本,又受制于監管屢屢缺位,勢必催生了勞務派遣越發泛濫成災,加劇就業歧視和不公平。不管是短工化漸成潮流,還是完善公共服務,有關部門理應搭建招聘信息平臺、舉辦免費招聘會等手段,牽線搭橋促進勞資雙方雙向選擇、各取所需。勞務派遣比黑中介更黑的事實,僅僅靠所謂的監管難以釜底抽薪。
雖說勞務派遣在國外很熱門,但是在國內實行就完全變味,勞務派遣解決了一些招工難得企業,但是實質變了。至于勞務派遣的規范,還望有關單位迅速執行